第一百一十二章 挑人才送洋留学-《狗官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可是……我没记错地话,麟桂他已经是道台了啊!”和珅疑惑地问道。

    辜鸿铭点头道:“君实兄说的没错,不过当得知朝廷打算建立海军,派人出洋学习后,麟桂就上折辞了差事。  ”

    “好!好一个为国地将军!”和珅不由得赞叹一声,接着又问道:“刚才你还提了一个人叫丁汝昌的,此人我记得是出身湘军大营吧?他这次是否是去普鲁士学的陆军?”

    “君实兄这就猜错了,丁汝昌出身湘军是没错,可他去的是英国,学的也不是陆军,而是海军。  ”

    “这又是怎么回事?”和珅不解地问道。

    “君实兄有所不知,这丁汝昌虽然在湘军大营任职,但他其实出身在长江水师,如今学海军正是归于老本行。  ”

    “呵呵,这倒是我第一次听说。  ”听辜鸿铭这么一解释,和珅也笑了起来。

    两人商谈了一会,初步定下了这些人的出国日期,虽然和珅这些年一直默默努力着改变国民对西方世界的看法,但在普通人眼里,那些不同肤色,各种颜色头发的西洋人对他们依旧有着恐惧与抗拒感。

    更因为中国的传统所至,流离海外的行举向来为亲朋所不耻,想要挑选更多人出洋,的确是一件困难地事。

    辜鸿铭所选的这三十七人,大多都是经历过战火的年轻将领,或者就是怀着一腔热血报国的英才,最不济也是有能力,但没后台。

    苦苦找寻出头时机,以此为将来前程一搏的青年才俊。

    而且,海军的成军迫在眉睫,陆军也缺乏大量合格的指挥官,在这种时候,和珅不可能从小培养人选,眼下以这些人为基础送出国留学一番,是最好的选择。

    不过。  和珅也清楚,这些人虽然都有些本事,但限于年龄地原因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学习时间。  他们虽然有经验,可将来回国后的成就毕竟有限,以他所想。

    最好的办法还是多派些年幼的孩子出国,从少年时期就呆在西方学习,等个五六年之后,这些人回国才真正是国家的栋梁。

    “君实兄放心。  这件事不仅我在办,就连左季高和曾涤生等人也在着手。  ”辜鸿铭早就知道和珅的心意,当和珅为此感叹时,他连忙在一旁安慰道。

    “你们能想到这些就好,不要怕花银子,朝廷不给,我从洋行直接给你调。  不论是军事还是工业,甚至商业和政治。  所有的知识都要多派些孩子出去学。

    汤生你也清楚,我们国家如今却地是什么,假如我手上有这么一大批人才的话,那该多好啊!”

    “是啊!”辜鸿铭点点头,如今百业待兴,上海制造局分离出来的各种工厂已经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了。

    可因为手上可用的人实在有限,当年那些从南洋派往西方学习的学子全用上去,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。  正因为人才地缺乏。  让眼下许多事无法进行。

    只能暂时缩短整体变革进度,等待后续人员的补充。

    至于和珅所说的资金。  辜鸿铭更是心知肚明,虽然国家的变革依靠地主要是朝廷的支持,但国家连续战乱这么多年,所能拿出来的银两实在有限。

    各处建厂、开矿,再加上购买各种军械和海军的军舰,另外还要加上出国留学的费用等等,这些款子加起来简直就是天文数字。

    其中,光是陆军、海军的费用就高达一百三十万两,而朝廷有能力拿出来的经费却只有八十万两,剩余的五十多万两要没有和珅地支持怎么能够凑齐?这笔资金里,还不包括将来需要陆续追加补充的部分,另外向美国采购退役军舰的价格也打了不少折扣,要不然以和珅计划的规模,就算再砸二百万两进去,可能也不够。

    亏得和珅这些年里靠着洋行买卖赚了不少钱,再加上胡光慵的钱庄前些年顺利改制成银行后,所需的资金调用方便了许多。

    要不然,别说做其它事了,就光建军队一件,和珅所需的资金就能把整个中国的户部给生生掏空。

    聊了一会儿,和珅突然想起一件事,忍不住问了辜鸿铭。
    第(2/3)页